茶园电厂 刘力铭
午后两点的阳光透过厂房天窗,在汽轮机检修现场投下斑驳的光影。刚结束早班的发电部三值员工们,将电筒斜跨在肩上,手里攥着画满批注的设备图纸,径直走向正在检修的汽轮机。这里,是他们为自己开辟的“6小时外”课堂。
“平时机组运转时,这些核心部件藏在密闭的缸体里,只能对着图纸空想结构。现在拆开了,每一根叶片的倾角、每一道轴封的间隙都看得清清楚楚,正是补课的好时候!”值长马小浪擦了擦额角的汗,指着汽轮机转子上密布的动静叶片,声音盖过了远处的机器轰鸣。作为有着多年运行经验的老员工,他深知这样的学习机会有多珍贵——机组每年计划性检修次数不多,每次敞露核心部件的时间也就更少了。
青年员工李瑶瑶手里的笔记本已经记到第三页,他正蹲在汽轮机低压缸旁,一会儿抬头观察设备、一会儿低头看看图纸。“以前总觉得课本上的概念和图像太抽象、不真切,今天一看实物,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具体了,图纸上的编号线条终于和眼前的部件对上号了。”他边说边用手指比划着,眼里闪着恍然大悟的光。旁边的老师傅趁机提问:“如果机组停机时,上下缸温差相差太大,会对机组效率造成什么影响?”这个上午刚在理论课上听过的问题,此刻结合着眼前的部件,答案变得格外清晰。
检修现场的学习从不是单向灌输。当老员工讲解到蒸汽旁路系统时,青年员工赵越超突然接口说:“师傅,借此机会,您细细给我们说说蒸汽旁路系统的开启条件,运维条件、注意事项嘛,帮我们扩展扩展嘛?”一句话引发了热烈讨论,大家拿着笔记本围着师傅,师傅在中心滔滔不绝,徒弟们在身边奋笔疾书。原本计划半小时的讲解,不知不觉延续了一个多小时,讨论声、画图声、和偶尔响起的工具碰撞声,在空旷的厂房里交织成独特的学习韵律。
夕阳西下时,厂房外的夕阳渐渐要跟他们互道再见。员工们收起工具和笔记本,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神情。这“6小时外”的学习,没有整齐的课桌,没有系统的教材,却让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可触摸的部件,让抽象的原理化作了能理解的逻辑。对他们而言,下班后的主动学习不仅是技能的积累,更是对“守护机组安全运行”这份责任的践行——毕竟,每多掌握一个部件的原理,每多熟悉一处结构的细节,都意味着在未来的工作中,能更早发现隐患,更稳妥地保障电力供应。
成长从不止于上班的6小时,那些在检修现场、在设备旁、在热烈讨论中度过的下班后时光,终将化作守护万家灯火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