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肖开友
晨曦穿透雾霭,照亮《共产党宣言》泛黄的纸页。这部诞生于1848年的著作,恰似一道划破暗夜的闪电,在人类思想的星空中刻下永恒的光芒。当我们以辩证法的视角凝视其中的文字,便能看见一部关于“新生”的史诗——矛盾孕育着新生的契机,运动铺就着新生的道路,实践催生着新生的力量,批评与创新则守护着新生的灵魂。毛主席曾读《共产党宣言》一百多次,时读时新,每次都有新的见解。我第一次读是在中学时期,感觉晦涩难嚼,经历了十多年光景,上周参加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再次以唯物辩证的思维来重新阅读,果然产出不一样的东西,这便是新生。
矛盾是破茧成蝶的裂痕
在资本主义的繁荣景象下,始终潜伏着无法愈合的裂痕。《共产党宣言》开篇便撕开了这层伪装:“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如同大地深处的断层,时而沉寂,时而爆发。资产阶级用机器碾碎了封建枷锁,却将无产阶级推入异化的深渊——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劳动成果被资本无情吞噬。这种矛盾不是静态的对立,而是动态的博弈:资产阶级越是扩张生产,就越加剧无产阶级的贫困;越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越动摇自身存在的根基。
正如蝴蝶破茧前的挣扎,矛盾的激化恰恰是新生的前奏。当无产阶级在工厂的浓烟中觉醒,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穿越国界,矛盾便从破坏性力量转化为建设性力量。《共产党宣言》揭示的真理振聋发聩:旧世界的裂痕,终将成为新世界的窗口。
运动与发展中历史长河的奔涌
历史从不是静止的画卷,而是奔涌向前的长河。《共产党宣言》以恢宏的笔触描绘了社会形态的演进:从奴隶社会的枷锁到封建社会的庄园,从资本主义的工厂到未来共产主义的曙光,每一次转型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资本主义曾是历史的骄子,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将蒸汽、电力与铁路织成文明的网络。但当社会化大生产的浪潮冲击着私有制的堤坝,它便从进步的推动者沦为发展的阻碍者。
这种运动从不以直线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资本主义在自我扬弃中为新社会准备着物质条件: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无产阶级,世界市场的形成打破了地域界限,这些都成为孕育新生的土壤。正如河流终将冲破阻碍奔入大海,历史的运动必然将人类带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这不是宿命的教条,而是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必然。
实践是催生新生的火种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在《共产党宣言》中化作具体的行动纲领。理论的光芒若不照进实践的土壤,便只能是空中楼阁。《共产党宣言》不仅是思想的火炬,更是行动的指南:它号召无产阶级“使自己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革命实践夺取政权,进而“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
1871年的巴黎公社,1917年的十月革命,1949年的中国解放……这些实践都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延续。实践从不一帆风顺,它在试错中前行,在斗争中成长。就像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锢,实践的力量总能在看似绝望的土壤中,催生出新生的嫩芽。
批评与创新守护新生的呼吸
新生之物最忌僵化,批评与创新便是它的呼吸。《共产党宣言》本身就是批评的产物:它批判资本主义的虚伪——标榜“自由平等”却制造贫富鸿沟;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沉溺于道德说教而忽视阶级斗争。这种批评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扬弃”——既要剔除旧世界的糟粕,也要继承其中的文明成果。
创新则让思维保持活力,马克思、恩格斯从未将《共产党宣言》视为终极真理,他们在不同版本的序言中反复强调:原理的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到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新时代的创新实践,都是对《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创造性发展。就像树木在修剪中茁壮成长,批评与创新让《共产党宣言》的思想之树常青。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这部著作依然在指引我们——向着更美好的世界,勇敢地走向下一个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