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     联系我们
企业文化
 
“和”文化
金元特质文化
行为规范
员工天地
文艺沙龙
书画摄影
您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艺沙龙 > 正文
炽烈燃烧 再从余烬中更生
息烽集中营参观记
发布时间:2025/7/28 15:40:56

广东新能源公司 杨静雯

踏入息烽集中营旧址的那一刻,七月的阳光正灼烧着这片土地。斑驳的砖墙、阴森的牢房、锈蚀的刑具,无不诉说着那段被血色浸染的历史。站在“猫洞”刑讯室前,我仿佛听见了革命者被烙铁灼伤皮肤时的闷哼,看见了他们咬紧的牙关和充血的眼睛。这座被称为“大学”的魔窟,曾是国民党反动派系统化摧毁共产党人意志的试验场,却最终成为革命者淬炼信仰的熔炉。在这里,炽烈的生命燃烧成灰,却从余烬中诞生出更顽强的火种。

息烽集中营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依然保持人性光辉的故事。如果不是脑中留有太多的历史痕迹,如果不是儿时就熟知的“小萝卜头”的故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那一件件残害烈士的刑具,我怎么也不会把这优美的环境与国民党军统特务的监狱视为同一。然而,这是无情的事实。

许晓轩在桃树上刻下了“先忧后乐”四个大字,虽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至今每个字仍然清晰夺目,桃树也仍然长得郁郁葱葱。肉体可以被摧毁,但人的尊严与信念永远无法被消灭。特别在“义斋”女牢展区,我看到一张端庄美丽的脸庞,张露萍烈士,一个年轻英勇的女共产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打入军统电讯总台,监听并收集了大量情报,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特殊贡献,被害时年仅二十四岁,她是一名真正的潜伏英雄。我忽然理解了什么是“柔弱中的刚强”,她们用最纤细的身躯,在历史的长河里,刻下了不朽的誓言。这种在绝境中依然保持创造力的反抗,比任何呐喊都更有力量。

我们很难想象,那些被关在暗无天日牢房里的革命者,如何能在不见阳光的情况下坚持数年甚至十余年。答案或许藏在“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的史料里:他们组织理论学习,用莫斯码敲击墙壁传递消息。这种将牢狱变为“革命大学”的智慧,展现了精神火焰的独特性质——越是试图扑灭它,它越会寻找新的燃烧方式。革命者的创造力源于对信仰的绝对忠诚,这种忠诚让他们在黑暗中依然能看见光明的形状。

站在烈士雕塑群前,我思考着“余烬更生”的当代意义。今天的我们不再面临铁窗与镣铐的考验,但物质丰裕时代的灵魂考验或许更为隐蔽。当消费主义试图将人异化为欲望的奴隶,当历史虚无主义企图解构一切崇高价值,息烽的精神遗产恰如一剂解毒剂。历史曾无数次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燃烧的亮度,不在于获取多少而在于为何而战。离开展馆时,灼目的烈日将陈列馆的玻璃幕墙映照得如同火焰,这让我想起捷克作家伏契克的话:“人们,我爱你们,你们要警惕!”警惕什么?警惕灵魂的麻木,警惕记忆的流失,警惕在和平年代忘记了那些用生命为我们换取和平的人。

那些炽烈燃烧过的生命,确实从未真正消失,他们化作了大地的养分,孕育出新的生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从余烬中更生”的精神力量,依然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资源。集中营里那些无法抹去的伤痕,历经八十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这或许就是信仰最好的隐喻。

责任编辑:临时责任编辑 1 关闭窗口 1 回到顶部
相关文章
从息烽烽火到时代潮头 [07-28]
清悠映目 烟火融怀 共赴岭南心灵圣约 [07-28]
以青春之力筑梦金元未来 [07-28]
“我的母亲”读后感 [07-28]
安顺水电厂:以“挣工资”撬动价值跃升 [07-25]
记一次钓鱼空军 [07-25]
青春与电流共舞 [07-25]
观《以法之名》有感 [07-25]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贵州金元报
《2013足迹》 | 《2014足迹》
版权所有: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北路296号(邮编:550081)
黔ICP备10200931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306号
技术支持:贵阳卓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维稳信访工作联系方式
单位: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
接访部门:办公室
通信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北路296号
电子邮箱:zengying@jyep.cn
投诉电话:0851-86992728   8699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