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电厂 周敏
电视剧《以法之名》以其尖锐的现实主义笔触,勾勒出一个法律人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坚守的故事。剧名“以法之名”四个字,既是庄严宣告,也是沉重拷问——我们以法律的名义行事时,究竟是在机械地执行条文,还是在真正守护条文背后那更为宏大的秩序精神?这种追问不仅适用于法庭内的唇枪舌剑,同样适用于火电厂轰鸣机器间的日常巡检。作为一名运行人员,我惊讶地发现,那些关于规则、责任与良知的辩证,竟与我的工作世界如此相通。
《以法之名》中的法律人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当严格依法办事会导致实质不公时,是否应当突破条文寻求更高正义?这种两难在火电厂这个“钢铁丛林”中同样存在。我们手中没有法槌,却掌握着机组的启停按钮;我们不宣读判决书,却要签署一张张操作票。
火电厂是一个由无数精密规则编织而成的世界。在这里,《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不是挂在墙上的装饰,而是浸透在每一个操作步骤中的血液。作为巡操,我们执行规则的严谨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厂的安全运行。剧中检察官反复强调“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而在控制室里,“两票三制”就是不可逾越的程序正义。每一次操作前核对设备名称编号,每一次交接班时清晰传递信息,这些看似繁琐的细节,实则是防止人为失误的重要屏障。有这么一句话:“规则是用血写成的”,这让我想起《以法之名》中老法官的告诫:“每一个法律条文背后,都可能有一个破碎的人生。”
在《以法之名》的叙事中,法律不仅是惩戒之剑,更是守护之盾。这种双重性在电力生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执行严格的操作纪律,既是对违规行为的约束,更是对操作者自身的保护。剧中有一个情节令人动容,年轻律师为坚持正确程序不惜与委托人对抗,最终避免了冤案。这让我联想到每次安全学习时反复强调的“四不伤害”原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规则看似冰冷,实则充满温度。
《以法之名》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展现了规则守护者的孤独与坚韧。剧中主角面对外界误解仍坚持原则的身影,与电厂运行人员的形象奇妙重叠。在万家灯火的背后,是运行人员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监视与调整;在稳定供电的表象下,是无数次枯燥重复的定期工作和事故预想。社会很少看到这些“隐形守护者”,就像公众通常只关注案件结果而忽视司法过程一样。但正是这种不被看见的坚持,构成了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当我凌晨三点在汽机房记录数据时,常想起剧中那句台词:“守护规则的人,注定是孤独的旅人。”
从《以法之名》回望自己的工作,我逐渐理解了“以法之名”更深的含义——它不仅是权力的行使,更是责任的承担;不仅是约束的绳索,更是自由的保障。在电力生产这个特殊领域,规则意识有着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的“执法”必须更为严格,因为电力生产的“法庭”上没有重新审理的机会。
电视剧终会落幕,但关于规则的思考不会停止。当我再次戴上安全帽开始新一轮巡检时,“以法之名”四个字有了新的注解——以规程之名,守护设备安全;以责任之名,保障电力供应;以职业操守之名,传承工匠精神。在这个钢铁丛林中,我们或许不穿法袍,但同样是秩序的守护者;我们或许不持法典,但同样以规则之光,照亮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火与电交织的世界里,在规则与效率的永恒张力中,“以法之名”意味着一种更为深刻的承诺: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条文背后那鲜活的生命与璀璨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