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申鑫
当骄阳把柏油路晒得发软,蝉鸣在热浪里滚成一团,寻常人躲在空调房里细数暑气的日子,机房的温度计指向33℃时,我正在球磨机旁检查润滑油压力。热浪从设备外壳一波波涌来,混着机油的味道钻进鼻腔,安全帽内衬早就湿透,贴在额头上像块温热的毛巾,这是我们电力人再熟悉不过的三伏天日常。
老一辈常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大值的老师傅们更懂这话的分量。从入伏那天起,主控室的空调就没停过,但巡检的脚步不能停。高温会让电缆绝缘层老化加速,汽轮机的振动参数也会随气温波动,哪怕是0.1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整台机组的安全。我们穿着长袖工装,不是为了防晒,是怕被滚烫的设备烫伤,每次检查完摘下手套,手掌上都是深深的勒痕,泛着白泡,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出一层白花花的盐霜。
休息室的储物柜里,总备着藿香正气水和盐汽水。《黄帝内经》说“夏气通于心,暑易入心”,同行的老师傅也总会念叨:“出汗多了别猛灌冰饮,先喝口淡盐水,这是老祖宗的规矩。”"伏天食苦,胜似进补"的古训恰合时宜。苦瓜、莲子等苦味食材能清热泻火,搭配绿豆汤、酸梅汤等饮品,既能补充出汗流失的津液,又能避免贪凉饮冰伤了脾胃。李时珍曾说"绿豆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夏日里煮一锅绿豆汤,放凉后装入保温杯,正是户外作业时的"解暑良方"。食堂也懂我们的辛苦,早餐加了生姜丝,午餐也有苦瓜炒肉,大师傅说这叫“伏天食苦,清暑益气”,还真应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苦瓜除邪热”的说法。
锅炉炉膛里的焦块像凝固的火山岩,红得发亮,沉甸甸压在受热面上。他们穿着厚重的防火服,手里的长杆一探进去就被热浪裹住,脸颊烫得发疼,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淌。长杆碰上焦块的瞬间,“哐当”一声闷响,火星子像炸开的烟花扑出来,带着刺鼻的硫磺味。他们得盯着焦块坠落的轨迹,既要避开飞溅的碎渣,又得确保焦块准确掉进排渣口。有时候焦块太硬,得几个人轮流发力,长杆弯了又直,手臂震得发麻,直到焦块“轰隆”一声砸进灰斗,才算松口气。摘下安全帽时,额头上全是白花花的盐渍,嗓子干得像要冒烟,看着炉膛里清出的一片干净。
傍晚交班时,总能看到天边的晚霞把冷却塔的水汽染成金红色。想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的记载,忽然觉得,我们这些与“热”打交道的人,何尝不是在践行“夏三月,此谓蕃秀”的生机?只是别人的蕃秀在田园草木,我们的蕃秀,在千家万户亮起的灯火里。
此刻休息室的绿豆汤刚凉透,喝一口,清甜从舌尖漫到心里。窗外的蝉鸣依旧聒噪,但想到休息班深夜回家时,能看到城市的万家灯火如同星河,便觉得这三伏天的热,和我们流下的汗,都值了。最后,愿我们每一位高温下的电力人,既能平安度过这"上蒸下煮"的时节,也能在辛劳之余,得享片刻清凉,不负天地时序,亦不负身心安康。毕竟,守护光明的人,本身就值得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