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吕建权
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地轰炸我们的眼球,“网友判案”“微博判官”各种现象更是数不胜数。在剪辑与Ai技术盛行的如今,让人不禁想到,亲眼所见,就一定是真实吗?
电影《恶意》就很好的探讨了这一点,故事的开始就充满了悬疑,网红与护士一起出现在同一个案件,足以在信息时代吸引所有人的眼球。这部影片以不同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我们所以为的客观现实,往往只是被精心编排的主观叙事。当镜头切换、视角转换,同一个事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你所认为的正义,在网络上做出的正义举动,就是正确的吗?
《恶意》最令人不安的启示或许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靠的叙事者。电影中的角色并非刻意撒谎,他们真诚地相信自己的记忆和判断,这正是问题的核心。影片逼迫我们面对一个令人不适的可能性:也许我们对真相的了解,远不如我们以为的那样确凿。
电影将一项案件的层层反转展现在我们面前,更体现了在数字时代,断章取义的可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网络暴力摧毁的不仅是具体受害者,还有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和文明质地。当我们纵容恶意在虚拟世界蔓延时,伤害的却是现实世界的无辜者。
面对网络暴力的蔓延,简单的技术管控或道德呼吁都显得苍白无力。在网络发言时,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ID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每条评论都可能对他人造成真实的影响。毕竟,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沉默可能成为最大的共谋,而善意才是最后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