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电厂 姜世蛟
在黔中腹地的群山褶皱里,藏着一座被时光浸润得温润如玉的小城——修文。这里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圣地,是“中国猕猴桃之乡”,是我从小长到大的家乡,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墨长卷。
踏入修文,最先撞入眼帘的是连绵的青山。六广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缠绕在群山之间,两岸绝壁对峙,飞瀑流泉点缀其间,乘船而下,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峰回路转,仿佛穿行在郦道元笔下的《水经注》里。春季,十里桃林云霞漫卷;秋日,猕猴桃架下硕果累累,山风拂过,果香与草木的清香交织,是独属于修文的芬芳。
修文的魂,在“知行合一”的文脉里。500多年前,王阳明被贬龙场,在荒僻的驿道旁顿悟“心即理”的哲学真谛。如今,阳明洞依然古柏森森,洞口的摩崖石刻记录着那段思想觉醒的历程。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踏访于此,在晨钟暮鼓中追寻先哲的智慧。当地的孩子们从小听着阳明故事长大,“致良知”的种子悄然在心底发芽。
修文的甜,在舌尖的惊喜里。作为“中国猕猴桃之乡”,这里的猕猴桃有着阳光吻过的甜度。清晨的果园里,果农们戴着草帽采摘鲜果,饱满的果实裹着薄薄的绒毛,剥开皮,翡翠般的果肉流淌着蜜汁,一口下去,酸甜在舌尖炸开,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除了猕猴桃,肠旺面的红油翻滚着市井烟火,扎佐蹄膀的软糯承载着团圆记忆,每一道美食都是修文写给生活的情书。
修文的韵,在古今交织的时光里。古驿道上的青石板被马蹄磨得发亮,诉说着昔日的商旅繁华;而现代的产业园里,猕猴桃深加工产品通过电商走向全国,传统与创新在这里完美交融。傍晚的县城里,老人们在阳明广场打太极,年轻人在网红书店里阅读,广场舞的旋律与咖啡馆的爵士乐奇妙共存,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生活画卷。
这座小城,既有山水的灵秀,又有文化的厚重,更有生活的热忱。它像一本耐读的书,初看是山水画卷,再读是哲学诗篇,细品是人间烟火。若你厌倦了都市的喧嚣,不妨来修文走走,在阳明洞前静思,在果园里尝一口清甜,让时光慢下来,感受这座小城独有的温柔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