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袁鹭
上班路上,像往常一样走进厂区,习惯性地扫了一眼四周。几张还带着稚气的面孔映入眼帘,他们聚在一起低声说着什么,眼神里满是新鲜与好奇,时不时抬头打量着周遭。那一瞬间,我忽然反应过来:原来,今年的新员工已经来了。而我,竟也已经在这里扎扎实实工作了一年。
记忆被这场景一下子拉回去年的夏天。那时我还在学校里忙着毕业事宜,论文答辩、材料整理、档案手续……每天在不同的办公室和教室间奔波,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紧处理完这一切,早点到单位报到。还记得拿到毕业证书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拎着行李,揣着几分热血,也藏着些许说不出的紧张,踏上了前往公司的路。也是从那天起,我和黔北这片土地,开始了属于彼此的故事。
刚来的时候,心里又兴奋又忐忑。虽说在校时成绩还算不错,可当真正站在设备面前——面对庞大的锅炉、汽轮机,还有那些密密麻麻的操作流程,才发现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应对实际的挑战。记得第一次跟着值里的师傅巡检,我手足无措,只知道大概看看有没有漏汽、地面有没有积水、设备底部有没有积油。师傅在前面走得轻车熟路,我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生怕落下什么重要的信息。
后来,跟着他们一趟趟地走,一点点学、一点点记,如今的我早已能独立完成一整趟巡检,对设备运行状态有了基本的判断。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哪些设备有“犯毛病”的老习惯,脑子里都渐渐有了数。
第一次独立执行定期工作时,更是紧张得手心冒汗。手里攥着操作步骤,心里总惦记着“千万别漏了什么”,一个流程做完,总得回头确认好几遍。那时的我,几乎全靠别人提醒和监督才能把活儿干完。可现在,我早学会了上班前自己梳理当天任务,提前做好准备,忙中有序,再也不会慌手慌脚。
这一年里,我渐渐摸透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也学会了把书本上的内容真正用在实际操作中。从最初只能机械地照着师傅、师爷们的叮嘱执行,到如今能从细节里察觉设备的“异常”:泵的声音是否平稳,电机是否过热,风机是否有异响,心里大致能判断出运行状态。每一次检修、每一次机组启停,我都尽量多看、多学、多做,哪怕再累,也盼着自己能多掌握一点、多成长一些。
记得有次机组检修,我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异常点。虽不算严重,可一旦忽略,很可能埋下隐患。我赶紧汇报给师傅,又跟着一起处理妥当。那一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自己的细心与积累,真的能为安全生产出一份力。
过去这一年,确实辛苦,却也值得。有时下班回宿舍,衣服被汗水浸得又干又黏,脚酸得抬不起来,心里却反倒踏实。不像刚来那会儿总想着快点完成任务,现在更愿意静下心来,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每一个操作做到位。
如今看着这些刚报到的新同事,像极了一年前的自己——眼里有光,也藏着迷茫。若能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想告诉他们:“别急,慢慢来。一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认真对待每一天的自己。”
想来,这就是成长的模样。没有太多声响,却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悄悄把人一点点雕琢。这条通往岗位的路,我还会继续走下去。未来的日子里,愿自己能守住这份热爱与踏实,让每一滴流下的汗水,都慢慢铺成通往进步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