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能源公司 魏鹏
在云贵高原的脊梁上,威宁如一粒翡翠镶嵌于乌蒙山脉的冠冕。当中国大地在盛夏蒸腾热浪时,这片平均海拔2200米的土地却以11.5℃的年均温,为炎炎七月保留了18℃的清凉。这里是贵州的“屋脊”,四江之源在峰壑间奔涌而出,高原台地托起一片“阳光城”,是年日照1812小时的光明馈赠,让每一缕风都带着草海的湿润与百草坪的芬芳,将酷暑隔绝在重峦之外。
草海之夏的韵律
草海在夏日褪去了冬日的鹤影喧嚣,显露出另一种静谧的诗意。作为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120平方公里的湖面在高原阳光下铺展成一块流动的翡翠。水底40余种水生植物织成绵延的“水下森林”,菖蒲与芦苇随风摇曳,划船的彝家汉子以长篙点破碧波,惊起一滩白鹭掠过如镜的水面。这片与青海湖、滇池齐名的高原湖泊,此刻化身为天然空调,湖面吹来的风带着清冽水汽,将暑热消弭于无形。游船行至深处,但见云影天光共徘徊,夏日的草海,是大地最清澈的呼吸。
百草坪的牧歌画卷
登上海拔2830米的祖安山极目远眺,乌蒙山脉的磅礴气势在眼前奔涌不息。百草坪这片中国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场,以40万亩绿浪翻卷成“被飓风掀起的巨毯”。七月的蓝紫色滇黄芩花海泼洒于数十座山坡,与白云般的羊群、棕褐的牛马交织成印象派油画。牧羊女的彝语小调随山风飘荡,马蹄声碎处,惊起几只云雀直上青天。农历五月五的花街节更让草原沸腾:彝族汉子策马扬鞭,苗家银饰叮当起舞,古老赛马会上的欢呼与山峦共鸣,将游牧文明的豪情写入高原的夏天。
阳光与凉风孕育的丰饶
威宁的夏不仅美在山水,更美在大地孕育的生命力。高海拔强日照与15℃昼夜温差的奇妙组合,催生了130万亩马铃薯田的蓬勃绿意。块茎在凉爽的土层下悄然积蓄甘甜,待到秋收,这里将成为“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的丰饶粮仓。灼甫草场上,新西兰种羊在2700米高山悠然漫步;马摆大山的苦荞绽放粉红花海,与连天玉米林共舞。果园里青涩的威宁黄梨正酝酿秋日的脆甜,而农贸集市上,新采的党参散发着泥土清香,这是“中药材之乡”献给盛夏的草木诗篇。
多民族共舞的盛夏节拍
当暮色浸染高原,板底乡的彝族村寨燃起熊熊火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的古老鼓点响起,戴着木质面具的舞者以粗犷动作演绎先祖开荒的史诗,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在星空下复活。盐仓镇的彝族向天坟静默矗立,这些“东方金字塔”的八角石冠记录着十月太阳历的智慧。而在石门坎的苗家吊脚楼里,百年前中国首个双语教学的传奇仍在口耳相传。火把节的红焰、花山节的芦笙,是全县37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在清凉夏日里交融奔流,织就一幅多彩的文明画卷。
威宁的夏天,是造物主写给酷暑时代的一封清凉情书。当草海的波光揉碎烈日,当百草坪的牧歌唤醒山风,当马铃薯花海在高原绵延成绿色海洋,这片土地以2200米的海拔重新定义了清凉的盛夏,没有燥热的喘息,唯有生命的礼赞。阳光城的每一缕光线都饱含深情,乌蒙山的每一道褶皱都藏着故事。这里,是清凉与丰饶的共生之地,是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秘境,更是疲惫灵魂抵达的“诗与远方”。
阳光之城的阳光穿过薄雾,在草海水面洒下碎金;优质黑山羊盛产之地牧人甩响长鞭,惊起云雀掠过百草坪的紫色花丘;彝族作为第一大民族的火把点燃夜幕,“撮泰吉”的面具在篝火中舞动千年记忆,这就是威宁之夏,是乌蒙山馈赠人间的一场清凉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