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溪运营 吴正靓
4号机组B修后的首次开机工作终于落幕。作为学习中的电气副值,我全程参与了这次意义特殊的启动过程——这不仅是一次常规的开机,更是我厂机组DCS系统完成国产化改造后的首次全面“亮相”。当那些写满试验步骤与风险点的开机方案摊开在面前时,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纸上谈兵”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那些看似枯燥的条目背后,是无数严谨的推演与周全的考量:假并网试验验证同期回路的可靠,高压厂用CT极性测试确保测量准确,500kV开关CT充电试验及极性验证更是牵涉深远。每一个步骤的设立,都是对安全边界的郑重确认。
我跟随老师傅们穿梭于设备之间,亲手操作500kV开关、刀闸的远方/就地控制把手,执行分合闸指令。每一次手旋按钮或点击DCS画面上的操作按钮,都感受到指尖下承载着对庞大电力设备安全操作的巨大责任。这不是简单的按钮动作,而是连通或隔离着巨大的能量。在500kV开关CT充电试验时,紧盯着DCS画面和就地屏柜上的电压、电流指示,记录充电过程的参数变化;在假并网试验启动时,全神贯注于CRT画面的电压数字显示。当看到这些参数在方案规定的精确范围内平稳变化,500kV开关5041及5042开关状态正确变化时,那一刻我豁然开朗:书本上抽象的系统同步原理、保护逻辑,原来就是这样被具象化为眼前跳动的开关状态、闪烁的灯光和CRT画面上稳定的曲线!这无声的“语言”,就是系统健康、精确运行的脉搏。每一组参数的毫厘之差,每一个信号的异常闪烁,都无声地决定着系统的命运。
更让我深受触动的是开机方案所展现的宏大格局与精密协作。它绝非电气专业的独角戏,而是热控、机务、电气等专业共同谱写的交响乐。方案中清晰地标注了每一步操作需要哪个专业配合、何时介入、提供何种支持或确认信号。例如,进行500kV开关CT充电试验前,方案明确要求热控确认相关保护投退状态,运行人员严密监视母线电压波动,确认开关机构状态良好——每个环节丝丝入扣。我亲眼目睹了方案编写者在现场如何穿针引线,协调各方步调,将纸上冰冷的流程,转化为现场高效、有序的协同行动。这份统筹全局、预见风险、协调资源的智慧,是我在设备操作之外,看到的一座更高远、更需攀登的山峰。
这次开机经历,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我知识版图上的大片空白。那些方案中看似简单的“检查保护压板投入”“确认定值无误”,背后是对设备构造、回路走向、保护逻辑的深刻理解。我意识到,要真正驾驭系统,除了掌握规程标准,更要沉下心去,将厂房里的每一根电缆、每一个开关、每一块保护屏的“脉络”刻印在心里。系统性思维的建立,需要在每一次操作后追问“为什么”,在每一次异常后深挖“根源”,在每一次方案研读时思考“关联”与“影响”。
站在轰鸣渐起的机组旁,看着各项参数平稳归入绿区,一种强烈的敬畏感在我心底升腾。这份敬畏,是对精密设备复杂性的尊重,是对师傅们凝结在方案中智慧与心血的敬佩,更是对自己这份职责分量的清醒认知。那些写出严谨方案的人,那些能在纷繁复杂的系统中精准定位问题的人,正是我心中匠人的模样。我渴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不仅手中有万用表,更能心中藏蓝图。路虽还很长,但方向已明。我将带着这次开机赋予我的震撼与领悟,从检查好下一个开关状态开始,从读懂下一张保护逻辑图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能守护机组安全、读懂系统语言的目标,踏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