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水电厂 陈永玲
智能化电站建设,对技术技能的新要求,对持续秉承扎实“内功”的自信与底气,是摆在全体员工面前的新课题,也是我们对自身基础理论及实际技术技能的重新审视,全员能力素质提升,对于水电员工来说势在必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黔北水电厂高质量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养与业务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强、素质高、敢担当”的人才队伍,黔北水电厂提出对全员开展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生产岗位技术技能提升全方面的全员能力素质提升培训要求。
紧密筹划 全面铺开
要求就是“集结令”,从紧锣密鼓的组织到各部门开始行动,各个专业块的培训全面铺开来,培训覆盖全体干部职工,通过“理论+实践”“课堂+研讨”“案例+互动”等多元化创新,激发活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紧扣需求精准赋能,培训以“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为导向,紧密结合全年发展目标及岗位实际需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为增强培训实效,突破传统模式,采用多项创新举措,比如分层分类针对性培训,针对管理层、技术技能岗、新员工等不同群体定制专属课程;线上线下整合,依托线上学习平台开展“云课堂”预习加课后考试,视频集中授课强化互动;以修促培,组织技能比武、课题攻关等活动,激发员工比学赶超热情;师带徒引新入门,资深骨干与青年员工结对,实现“传帮带”长效赋能。
管理赋能 思想先于行动
管理人员培训以紧贴企业发展要求,以注重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管理理念及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指导思想,助推战略落地,支撑水电板块业务布局为指导思想,精心设计“推进新时代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及成功密码、管理者自我认知与领导力培育、管理者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体系,采取由培训机构邀请管理类的专家学者授课,每周两次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开展线上集中授课,同时利用线上云课堂同步上传视频及课件,员工通过云课堂可以重复学习。培训倾向于实现实际需求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强化业绩改进和工作实践的比重,让员工从全局、长远角度思考问题,让员工思维模式从“打工者思维”转为“主人翁思维”,培养锻炼员工系统思维及结果导向思维,实现团队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
技能提升 用什么学什么
随着水电板块智能化电站建设进程,原电站现场及集控中心人员充斥到贵安水电集控中心开展生产准备,人员变动调整较大,运行技能水平欠缺较突出,针对技术力量减少等原因,运行部立足于强化生产基础知识培训,开展电站生产运行人员的基础知识培训,培训内容紧紧围绕“三熟三能”来开展。同时强化个人自学,人资部组织相关部门编制现场操作手册印发到员工,立足于“做什么,学什么”编制了各水电站设备操作手册,手册有别于运行规程,言简意赅,让“新手”也能明白怎么操作设备,处理故障。生技部、安环部、运行部每月生产现场检查时抽查提问运行人员,抽查结果与月度绩效考核挂钩,把学习成果与个人绩效科学衔接,让培训不再成为负担,成为员工持续提升的价值增长引擎。
实战练兵 驰骋“沙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全年通过揭榜攻关项目、区域发展项目、等级检修等,引导青年技术骨干参与到重大项目、沟通协调难度大、历史遗留疑难问题涉及移民、建设土地、费用返还、发展等工作中,锻炼提升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解决技术疑难问题的能力。实践见真章,通过自主完成两台机组A级检修项目,较计划时间提前8天完成并节约费用21万元,同时锻炼了一批能实干苦干能解决疑难问题的青年员工;部分重点专项工作以揭榜攻关项目方式稳步推进;发展工作中10万千瓦风电项目具备开工条件,备案4个充换电站,其中1个充换电站建成投产。“知易行难”,每一个成果背后,都藏着无数次的坚持和努力,但也构建了员工宝贵的信心和持续的动力。
面临智能化电站建设,在技术技能新要求面前,黔北水电厂谋定而后动,多管齐下,立足员工全面提升,从管理创新思路建立、管理理念到及技术技能综合提升,将提升成果运用到历史遗留疑难问题、重点专项、发展项目实际工作中,员工也日益汇聚底气,从容应对新技术新要求及发展任务,持续为企业发展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