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能源公司 李雨泽
指尖触到20世纪20年代通用电气仪表的金属表面,冰凉而厚重。杨树浦电厂的砖墙静立江畔,斑驳处藏着中国电力的百年故事。1882年7月26日,南京东路的15盏弧光灯亮起,让上海成为继伦敦、纽约之后,全球第三个通电的城市。那微弱的光,是中国工业觉醒的第一声心跳。
仪表盘旁的玻璃展柜中旧时工资表,记录着美商管理下的严苛等级。王孝和烈士在1948年牺牲前写道:“有正义的人士们必会替我们报仇”。24岁的生命定格在电厂历史里,他的铜像立在厂区,提醒我们光明的代价。
1925年五卅运动中,1700多名工人齐声罢工,用沉默对抗压迫。1950年2月6日,国民党轰炸机在电厂墙上留下9个弹孔,工人们用棉纱堵住管道裂缝,48小时恢复供电,那是用双手守护光明的奇迹。
站在集控室大屏前,指尖轻点就能调度千里之外的风电光伏。作为国家电投的青年一代,我们拥有先辈难以想象的科技力量:智慧电网精准调配能源,“国和一号”核电机组走向世界,沙特红海新城的光伏板反射着中国技术的光。但面对满墙的参数曲线,不由得向新生代的我们发问:我们是否还保有老师傅用棉纱堵漏时的担当?是否还有王孝和烈士视死如归的信念?如今,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多了全球视野与技术优势,但因欠缺磨砺,始终少了份绝境求生的韧劲。
黄浦江畔,杨树浦电厂的烟囱已改造成观光塔,煤码头变身滨江公园。而在贵州织金,新建的冷却塔正升起淡淡白雾——这是新时代的“48小时复电”挑战:不是抢修被炸的机组,而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与先辈相比,我们不必以血肉抵挡炮弹,却要攻克超低排放的技术难关;无需秘密传递情报,但要让清洁发展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与先辈相比,我们不必以血肉抵挡炮弹,却要攻克能源转型的科技难关;无需秘密传递情报,但需让清洁能源点亮更多角落。
离厂时回望,王孝和同志的雕像在飘扬的党旗下凝视。若他看见今日国家电投的风机在戈壁旋转,核电站守护万家灯火,定会欣慰于当年坚守的意义。电流如长河奔涌百年,我辈当以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承者的担当,将先辈的坚韧织进新型电力系统,让五卅运动的精神在科技创新中延续——因为每一度电,都是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