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电厂 伍春波
重庆沙坪坝磁器口,1937年盛夏,抗日救亡的标语如血痕般灼烫着年轻的眼睛。二十一岁的伍万发爷爷站在街巷之间,国破家亡的悲愤与热切在他胸中燃烧。不顾家人劝阻,他毅然走向53军招兵处——那一步踏出,便将命运交付给了烽火连天的岁月,从此少年踏上了用血肉抵御外侮的漫漫征程。
爷爷的部队辗转于贵州、云南,最终汇入滇西反攻的铁流之中。松山,这座被炮火重新塑造过的山峦,成为了他此生无法磨灭的记忆坐标。日军堡垒如毒瘤般顽固盘踞,爷爷所在的116团在血染的焦土上反复冲锋。枪林弹雨如狂飙般扫过,他身边的战友不断倒下,但爷爷硬是咬紧牙关向前。当枪声暂时沉寂,他亲眼看见两名狰狞的日本兵倒在了自己射出的子弹下。惨烈鏖战持续了九十五天,松山最终被一寸寸染红夺回。而爷爷自己也曾命悬一线:一次激战后重伤昏迷,被误认为阵亡,直到战友收敛遗体时才发觉他微弱气息尚存,慌忙将他从尸堆里扒出送医。生命奇迹般地回转,只是那嵌入肌骨的冰冷弹片,成了他体内永不磨灭的战争印记——如同松山那场血战本身,早已深深嵌入民族记忆的骨血之中。
当抗战胜利的号角响彻华夏,爷爷的脚步仍未停歇。1946年,他衔命远赴越南,接管日军遗留的军需仓库;归国后,又投入了清剿匪患的战斗。历史洪流奔涌,1948年,爷爷顺应潮流,在东北战场起义,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
晚年的爷爷,虽已是百岁人瑞,精神却格外矍铄。当志愿者登门拜访,他端坐于时光深处,谈起那些枪炮呼啸、生死须臾的往事,脸上不见阴翳,反是豁达笑容如阳光般明朗。讲到趣处,笑声爽朗,常引得满屋随之开怀。他并非在轻描淡写苦难,而是以筋骨间深嵌的弹片为证,将惊心动魄的过往化作炉边故事,平静道出,更显出一种穿越生死后的从容力量。
如今,爷爷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体内那枚沉默的弹片,仍如一枚无形的勋章,无声诉说着松山焦土上的血性与坚韧。那些他笑着讲出的往事,早已超越了个人悲欢,熔铸成民族脊梁的钢铁记忆。
记住他,如同记住我们自身从何而来;记住那弹片,如同记住和平年代里每一刻安稳呼吸的珍贵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