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溪运营 袁鹏
汽轮机轰鸣声还萦绕在记忆深处,我便匆匆背起行囊,踏入这片陌生的土地。驻村不过月余,端午节的脚步便悄然临近,那时的我还未褪去初来乍到的局促,连村口老槐树的年轮都还没数清,却在粽叶的清香里,慢慢找到了驻村的意义。
端午节前的清晨,露珠还固执地挂在艾草叶尖,村里的老人们就扯开嗓子吆喝年轻人去割粽叶。我跟着大伙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地里,脚下的泥土软乎乎的,沾在鞋底沉甸甸的,像是这片土地在和我这个“外来客”打招呼。粽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轻声诉说着端午的故事。陈大哥一边挑选宽大厚实的粽叶,一边笑着对我说:“小袁,这粽叶要挑颜色深绿、叶脉清晰的,包出来的粽子才够香。”我笨拙地学着他的样子,不一会儿,臂弯里就抱满了带着泥土气息的粽叶,鼻尖萦绕着清新的草木香,恍惚间竟有了几分归属感。
回到村委前的小广场,早已经摆好了大盆小盆。雪白的糯米在清水里翻滚,颗颗饱满透亮;切好的腊肉泛着诱人的油光,肥瘦相间;红枣、绿豆也都洗净晾干,等待着成为粽子里甜蜜的惊喜。包粽子时,李婶手把手地教我:“先把粽叶窝成漏斗状,放一把米,再夹块腊肉,最后用米把肉盖住,不能太满也不能太少,不然绑绳子的时候容易散开。”可我的手像是不听使唤,不是粽叶漏了米,就是绳子系不紧。看着我手忙脚乱的样子,周围的村民都忍不住笑起来,却没有一个人不耐烦,反而你一言我一语地纠正我的动作。最终,我包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粽子,虽然模样不太好看,但村民的帮助却让我受感动。
在往后两年的驻村时光里,感动如同涓涓细流,从未间断。无数个凌晨,当整个村子还在沉睡,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委的同志便跟着菜农们摸黑赶往周边的农贸市场。车上的蔬菜还带着夜露,颠簸的道路上,我们谈论着当天的菜价,规划着增收的法子。有一回,陈大爷家的蔬菜因为运输损坏,差点血本无归,工作队连夜联系了城里的超市,帮忙打通销售渠道。看着陈大爷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我才明白,脱贫攻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走进村民的生活,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帮助村里修水渠、进行河道治理的日子同样难忘。烈日下,我们和村民们一起搬运石块、测量土方,汗水湿透了衣衫,泥土沾满了裤腿。当清冽的渠水流进干涸的农田,当杂草丛生的河道变得整洁通畅,当曾经荒芜的土地上种满了黄金菊……村民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比任何奖章都更有分量。我终于懂得,乡村振兴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是要让希望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如今,我早已离开村子回到电厂,但每到端午,记忆里的粽香便会如约而至。那不仅仅是节日的味道,更是我与村民们共同编织的美好回忆,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征程中最温暖的一抹底色。每当看到市场上售卖的粽子,我总会想起那些并肩奋斗的日子,想起村民们质朴的笑容,想起我们一起包粽子时的欢乐时光。那些日子,就像一颗颗香甜的粽子,被岁月的丝线紧紧缠绕,永远珍藏在我的心间,也时刻提醒着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每一份付出都意义非凡,每一个脚印都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