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水电厂 潘家俊
盛夏时节,井冈山麓的翠竹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那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1998年,87岁的曾志躺在病床上,用微弱却坚定的声音立下七条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骨灰埋在井冈山的树下……这位15岁就参加革命的巾帼英雄,用一生诠释“为了革命,什么都可以放弃”的深刻内涵。当她的骨灰最终化作井冈山泥土的养分,当那棵银杏树在春风中抽出新芽,一个关于信仰与传承的故事,就这样在红土地上生根发芽。
时间倒流到1951年的广州。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在办公室里握着失散23年的儿子石来发的手,眼神中满是愧疚。“妈妈,让我留在广州吧!”儿子的话音未落,曾志已将火车票塞进他掌心:“井冈山的老表们还在种地,你凭什么特殊?”这一别,又是34年。直到1985年,当孙子提出“农转非”请求时,这位经历过长征的老党员依然摇头:“共产党人的特权,是为人民服务。”
冷漠的话语背后是家人的极度不理解,但这些抉择背后是“为了革命,什么都可以放弃”的坚定信念,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搞特殊化”的作风写照。这是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曾志的故事,她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
1928年,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茅坪八角楼前,向红军战士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其中特别要求红军借宿老百姓家里时,要将门板轻轻卸下,用稻草仔细捆好,不能给群众添一丝麻烦。2012年,党中央提出八项规定,进一步严明党的纪律,改进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党中央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意义重大。作为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下属三级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我深刻认识到锲而不舍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核心就是抓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是企业破除积弊、激发活力的关键之举。黔北水电厂构建“学、查、改、建”四位一体推进机制,在学习教育实践中得到印证,有力地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职工的具体举措。
一是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直面作风顽疾。在开展学习教育过程中,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读书班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学习入脑入心,从思想上筑牢思想防线。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业务招待费、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办公用房、领导异地交流租房等关键领域开展专项检查,对照建立“问题查摆+整改台账”清单,累计查摆近70项问题,每一项明确责任人、整改措施,确保问题立行立改,让集中整治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是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制度落地见效。改进作风问题,制度建设是保障。通过修编完善纪委委员年度履职考核激励管理办法、员工廉洁从业管理规定、员工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进一步强化制度约束。此外专门制定《关于严禁违规吃喝和规范业务接待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严禁违规吃喝行为、规范接待管理、规范业务接待标准等要求,让党员干部的行为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三是以“人民至上”的情怀践行初心使命。在学习教育中,黔北水电厂始终将“职工满意”作为检验作风成效的根本标准,党委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带头深入一线,倾听员工心声,征集职工急难愁盼问题近30项,制定为基层减负服务内容,涵盖7个方面共12条具体措施,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让职工切实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纪律是党的生命线,不管是“三大纪律”还是“中央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对纪律的传承从未中断。像曾志这样一代又一代的革命红军,用生命共同丰满了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使其成为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灯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作为基层党委书记,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与坚定,将井冈山精神融入作风建设各环节,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书写属于基层党组织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