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电厂 刘宝星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品牌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宣传文化工作作为品牌塑造的重要抓手,肩负着凝聚共识、传递价值、展现形象的时代重任。4月,我有幸参加国家电投集团在山东烟台举办的“大党建”宣传文化与品牌专题培训班,本次培训为期两天,共设置6节课程,涵盖集团战略解读、舆论引导、品牌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舆情应对及ESG社会责任等内容。课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案例,于我而言,既是一次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一场紧跟国家战略导向、探索品牌传播新路径的深度思考之旅。
站在烟台的海边,看着潮起潮落,我突然想到:品牌传播不也像这海浪一样吗?一波接一波,需要持续发力才能留下印记。这次参加国家电投集团“大党建”宣传文化与品牌专题的培训,让我打开了新视野。但怎样才能让“国家电投”的品牌在我们贵州的青山绿水间闪耀出独特的光芒?如何将培训所学真正落地生根,转化为推动品牌传播的强大动力,从而响应国家品牌建设战略,为国家能源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这些问题在大脑里不断萌芽。
基于培训所学所悟,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品牌建设:给“高大上”穿上“民族风”
记得培训老师说:“做品牌要像茅台酒一样,既要保持品质,又要入乡随俗。”这话让我茅塞顿开。央企品牌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实力,如何让国家电投的品牌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扎根?我认为要与当地特色文化深度融合。我们贵州金元守着这么多宝贝——苗绣的绚丽色彩、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黄果树瀑布的磅礴气势,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元素融入到品牌传播中?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是贵州的灵魂,也是让“国家电投”品牌在贵州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纳雍电厂周边,苗族、彝族同胞居多,我们可以通过厂区宣展板结合当地民族特色进行展示,邀请在厂里务工的当地老乡参观宣传。展板上不仅呈现电厂的发展历程、技术优势,还可以融入苗族、彝族的图腾、色彩,用苗绣的针法勾勒出清洁能源的发展蓝图,让老乡们在熟悉的文化氛围中了解国家电投的使命与担当。同时,邀请当地少数民族歌师创作“清洁能源苗族大歌”,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发动驻村书记在村寨宣传传唱,将清洁能源的理念、国家电投为当地带来的发展机遇等内容,融入到苗族大歌的歌词中,让古老的歌声传递新时代的故事,让国家电投的品牌也将在乡亲们心中深深扎根。
此外,还可以制作“一度电的旅行”H5动画形式,让用户跟随一度电的脚步,了解它从电厂出发,如何走进千家万户,点亮城市与乡村。在这个过程中,展示国家电投在清洁能源生产、输送等环节的先进技术和绿色理念。拍摄《我在电厂上班》《我不是电工》等短视频,扩大企业功能宣传,进一步融入国家电投品牌。短视频则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火电厂员工的工作日常,打破人们对火电厂工作的刻板印象,拉近企业与大众的距离,让国家电投的品牌形象更加鲜活、亲切。
舆情应对:既要 “灭火器” 也要 “温度计”
培训时听到一个案例:某火电厂因为冷却塔冒白雾被拍视频上网,标题耸人听闻,引发恐慌。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厂区出现的类似情况。当时有村民在抖音发视频:“这个烟囱(冷却水塔)烟气好大,对我们的环境影响肯定不小!”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老百姓关心的不是那些晦涩的技术参数,而是这些设备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一个小小的误解都可能引发轩然大波,舆情应对工作至关重要。
我们不能仅仅把舆情应对当作扑灭“火灾“的工作,更要把它视为感知社会情绪的“温度计”。面对村民的质疑,我们曾制作了云朵制造机的科普短视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画面,还通过评论区给观众解释冷却水塔和烟囱的区别,让观众理解和知晓我们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解决了舆情危机,更重要的是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到村民对环保的重视和对电厂的期望。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还可以定期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村民走进电厂,实地参观了解设备运行情况,增强他们对企业的了解和信任。同时,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及时收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将舆情应对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提升品牌形象的契机。
让年轻人当“主角”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年轻人无疑是传播的主力军。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力,熟悉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玩法,能够迅速抓住大众的眼球。我们要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优势,让他们在品牌传播中担任主角,为国家电投的宣传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以纳雍电厂为例,我们可以组建一支由年轻员工组成的宣传团队,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有的擅长文案创作,有的精通视频拍摄剪辑,有的对新媒体运营有着独到的见解。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策划并执行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宣传活动。比如,开展“国家电投在贵州”短视频创作大赛,鼓励年轻人用镜头记录电厂的日常工作、技术创新、与当地社区的互动等内容。这些短视频可以采用当下流行的拍摄风格和叙事方式,如Vlog、剧情短片等,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同时,利用年轻人对网络热点的敏感度,结合国家电投的品牌理念,策划一些热门话题。例如,在环保日、节能宣传周等重要节点,发起与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相关的话题挑战,邀请年轻人参与讨论和创作。还可以与当地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吸引高校的传媒专业学生来电厂实习,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也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为品牌传播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让年轻人当“主角”,我们不仅能够提升宣传工作的效果,还能培养出一批懂业务、善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宣传不是“吹喇叭”而是“架桥梁”
以前总觉得宣传工作就是写写稿子、拍拍照片。这次培训让我明白,好的宣传要像贵州的“风雨桥”,既要美观实用,又要连通两岸。宣传不是单方面地向大众灌输企业的信息,而是要搭建起企业与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双方的理解与信任。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深入了解大众的需求和关注点,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创作有价值、有温度的内容。比如,针对当地居民关心的就业问题、乡村发展问题,我们可以制作系列报道,展示国家电投在纳雍电厂的发展和运营过程中,为当地创造的就业机会,以及在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的贡献。通过这些报道,让居民看到企业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
在新媒体时代,除了加强同国家、省级主流媒体的合作外,地方KOL(关键意见领袖)、知识分子、公知、专栏作家等影响力不容忽视。我们可以通过精准筛选合作对象,选择与能源、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相关的本地大V,邀请他们探访贵州金元,展示绿色能源生产过程。结合大V的风格,设计互动性强的内容,如“高山上的光伏板”“探秘火电厂”等短视频,增强传播趣味性。与部分优质大V签订年度合作协议,使其成为贵州金元的“品牌推荐官”,持续输出相关内容。
同时,积极倾听大众的声音,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无论是通过线上的留言评论,还是线下的座谈会、问卷调查,收集大众对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做出回应和改进。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互动活动,如“我为电厂提建议”“走进国家电投”等,邀请大众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参与是有意义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架起企业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让宣传工作成为连接双方的纽带,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做有“黔味”的品牌传播
回程的飞机上,我看着窗外的云海,想起曾经有位老师说的话:“品牌传播要像做菜一样,既要有营养,又要合口味。”我们贵州人最懂这个道理——就像酸汤鱼,既要保持鱼肉的鲜美,又要加入当地的“毛辣角”。在贵州,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国家电投”的品牌,用当地百姓听得懂、喜欢看的方式呈现出来。
除了前面提到的苗语配音的安全宣传片、苗族歌曲改编的厂歌,我们还可以尝试更多富有“黔味”的传播方式。比如,制作以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将国家电投的标志与地方特色元素相结合,让品牌形象通过文创产品走进大众的生活。举办“国家电投在贵州”文化节,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官方媒体、各路大V走进企业,传播贵州金元发展成果和清洁能源技术,让文化与科技相互交融,吸引更多人关注国家电投在贵州的发展。
毕竟,最好的品牌传播不是我们说了什么,而是老百姓记住了什么。就像我们厂门口卖羊肉粉的老李,现在跟客人介绍方位都说:“往电厂那边走!”这不就是最接地气的品牌认知吗?当“国家电投”品牌真正融入到贵州的山水之间,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我们的宣传工作就有了更深的意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把培训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探索创新,让“国家电投”的品牌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企业的高质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